68日均线的妙用 其实,在沪深两市股指阶段性高位选择突破方向时,投资者应选择那些股价在68日均线附近先于大盘调整到位的个股,因为这类个股往往会在大盘止跌企稳再次上升时,先于大盘攻击前期高位。那么,如何选择这类股票呢?根据“量价三线法则”之68日均线法,可分批建仓为宜,首先,我们选择中期均线系统组合(即10日均线、21日均线、68日均线)。根据“量价三线”法则的原理,其中以68日均线为重要支撑位(或阻力位),以确认股价回调选择支撑(或突破点)是否有效。常规情况下,股价自筑底成功后首先会上升至10日均线之上,之后经过短暂的横盘整理再次上升至21日均线之上,其相应的成交量相对前期会有所放大,这表明增量资金开始进场吸筹。而一旦吸筹完毕,股价将快速上升至68日均线之上。
当股价上升至前期成交密集区阻力位时往往会出现回调,但回调至68日均线处即止跌,相对应成交量有时会放大,此乃主力借势打压吸筹的结果。而有时股价暂时打破68日均线之后,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上升至21日均线之上。下面我们以ST厦新(600057)为例进行分析:该股自2001年12月11日攻击68日均线受阻后,股价小幅回调至12月25日新低6.74元后止跌,经过7个交易日筑底走势后,股价在今年1月7日上升至10日均线之上,相对应的成交量开始放大。1月8日股价上升至21日均线及68日均线之上,在经过1月21日回调确认后,股价大幅拉升,增量资金再次进场操作。
其后,股价依托68日均线支撑位小幅上升,1月23日股价再次重返10日均线之上并展开了震荡上行走势。4月16日股价见年内新高11.43元后,主力开始向下调整股价。6月3日股价打破68日均线支撑位(前期成交密集区附近)后止跌企稳,经过6个交易日的阶段性筑底后,股价于6月12日上升至68日均线之上收10.50元。而近期该股股价连续创出新高,周五报收13.68元,创出近两年的新高。由此大家可以看到,自今年1月7日股价上升至10日均线之上的7.14元至7月5日13.68元,该股升幅已达91.6%,可见运用“量价三线”之68日均线法的中期获利还是十分丰厚的。
薛斯循环理论指出"股票价格变动75%源于基本面因素决定的股价长期趋势,23%由于周期波动,而无趋势的价格波动仅有2%",我们知道股票实战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对趋势进行研判。目前投资者常用的研判手段是均线系统。均线在股市中通常被称为移动平均线,是判断股票价格未来趋势目前最常用的一个技术指标,其本质是以算术平均值概念表示K线运行趋势值的一种表 达方法
。由于移动平均值随股价在不同时间下产生波动,导致每天均价值也在不断改变,所以一般又叫随机移动平均线。计算这种参数是对过去某一运行区域人为设定的一段技术指标,并求出该区域间移动平均总参数,然后除以所设定的时间平均期数,达到自己预期选用的移动平均值。通常把5日均线代表为前5天K线运行指数的累加平均值,10天代表前10天K线运行指数累加平均值。对于个股均线就是对该股股价不同时间内的累加平均值的计算,以此类推。
以上文字叙述在很多有关股市技术丛书上都有比它更精辟的论述,虽然均线技术看似容易,但真要把它运用到现实股市就很难找到十分贴近当前股价走势的均线值,所以投资者总在设想寻求不同时期下找到离每天收盘价最近的均线参数值,为的是把均线当作阻力线和支撑线找到炒做上的买卖点。其学会研判均线技术在研判市场走势时起到了解形态切线理论的初级基础知识。比如利用该技术设定一些短线均线参数、中线均线参数、长线均线参数。
由于利用均线炒做技术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操作技巧,所以常规选择一般都在不同分时走势图下选用适合自己常用的均线值,如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甚至更长,及年线等均线参数。在设定均线走势所设定时间越短,则限制庄家人为作弊手段的时间也就越短,但误差性就越大;而设定的均线参数的天数越长,对判断该区域走势失真就越小,所以使均线参数随当前股价的波动方向形成正比。也就是说,均线上升表示股价在上升,均线向下股价也在向下,因此得出股价的涨跌在随时随刻影响均线的上升与下跌,而均线参数值的变化是在股价波动变化之后才会产生。但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各种参数设定的均线系统都是根据使用者喜好与经验而设定,未必具有普遍的实战操作意义。(因为投资者的经验、素质、心态等各种方面参次不齐),而且大多数均线系统只能解决买入时机,对卖出时机很少提及。这就使其系统不具备稳定性与完整性。另外均线是股价的平均值,因此,股价有可能对任何参数的均线成功向上(向下)突破,并有可能有效站稳,却不能说股价是依托此参数的均线运行的。且股价涨跌存在启动--回调(反弹)--主升(主跌)等阶段,其波幅、角度、速度都有差别,所以,实战中笔者倾向于不默守一组参数的组合,分清股价所处阶段,适当运用均线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