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的上市牵动着证券、期货市场千百万投资者的神经,也被许多专家们寄予厚望。那么股指期货究竟具有什么功能?它又将对证券期货市场产生怎样的作用?我们说,股指期货既具有期货交易的一般经济功能,即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也具有一些独特的作用。
功能一 规避风险
期货市场是通过套期保值的方式来规避现货市场风险的。所谓套期保值是指在期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与现货数量相等但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在未来某一时间通过卖出或买进期货合约进行对冲平仓,从而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建立一种盈亏对冲机制。
从整个金融市场来看,股指期货规避风险的功能之所以能够实现,一是由于众多的股票投资者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可以通过达成对各自有利的交易来控制市场的总体风险;其次,股票指数的期货价格和股票价格一般呈同方向变动关系,当投资者在两个市场上建立相反的头寸之后,股票价格发生变动时,必然在一个市场获利,而在另一个市场受损,其盈亏可全部或部分相抵;最后,股指期货交易是一种规范化的场内交易,集中了众多愿意承担风险以获取利润的投机者,他们通过频繁、迅速的买卖,转移了股票持有者的价格风险,从而使股指期货的规避风险功能得以实现。
功能二 发现价格
发现价格是指在股指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正,高效,竞争的交易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股票价格的过程。期货市场形成的价格之所以为公众所承认,一是由于股指期货交易的参与者众多。除普通股票投资者之外,还有基金、证券公司、期货公司、银行等专业的机构投资者,这些成千上万的买家和卖家聚在一起进行竞争,可以代表供求双方的力量,有助于权威价格的形成。其次,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人士大都具有丰富的证券、期货市场知识,广泛的信息渠道以及一套科学的分析、预测方法,他们对股指期货价格进行判断、分析和预测,并报出自己的理想价格与众多的对手竞争,这样形成的股指期货价格实际上反映了大多数人的预测,因而能够比较直接地代表供求变动趋势。
除此以外,由于股指期货的标的来自于股票市场,它对股票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还具有一些独特的作用。
其一,规避股市系统性风险
股指期货的引入,为股票现货市场提供了对冲风险的途径,能满足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回避股市系统风险的强烈需求。股指期货交易实质上是投资者将其对整个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预期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的过程,通过对股票趋势持不同判断的投资者的买卖来对冲股票市场的风险。比如,当预期股票市场下跌时,投资者可通过卖出股指期货合约对冲股市整体下跌的系统性价格风险,在继续享有相应股东权益的同时维持所持股票资产的原有价值;减轻集中性抛售对股票市场造成的恐慌性影响。相反,如果投资者预计市场要上涨而来不及全面建仓,则可以通过买进一定数量的多头股指期货合约以避免踏空。此外,一些承销发行机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为规避股市总体下跌的风险,可通过预先卖出相应数量的股指期货合约以对冲风险、锁定利润。
其二,丰富投资组合
股指期货交易给市场引入了做空机制,使得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买入股票、等待股票价格上升、卖出股票的单向获利模式变为双向投资模式,让投资者在行情下跌的过程中也能有所为而非被动等待。股指期货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投资者快速调整投资者组合,投资者想增加或减少某一类股票或资产的持有量时,只需买进或卖出相应的股指期货合约即可,而股指期货市场的现金交割和保证金制度使投资者在买卖股指期货时只需少量的资金,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资产配置的效率。股指期货交易完善了组合投资方式,有利于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构筑不同收益/风险水平的投资组合,合理配置资产,为投资者提供了根据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差进行指数套利的机会。
其三,增强股市稳定性和流动性
股指期货通过公开竞价方式产生的不同到期月份合约的价格,充分反映了与股票指数相关的各种信息以及不同买主、卖主的预期,有利于反映对股票市场未来走势的预期,同时提高市场信息传递的效率和现货市场的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一些机构和大户的信息垄断优势,有利于投资者进行理性的分析预测。股指期货产生的预期价格可以快速地传递到现货市场,从而使现货市场价格达到均衡。
股指期货的规避风险和套利功能,丰富了股票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工具,增加了市场流动性,促进股票现货市场交易的活跃,并减轻集中性抛售对股票市场造成的恐慌性影响,对平均股价水平的剧烈波动起到了缓冲作用。同时,股指期货价格一般领先于股票现货市场的价格,并有助于提高股票现货市场价格的信息含量。因此,它更能敏感地反映国民经济的未来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股指期货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和流向发挥着信号灯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1.股指期货的诞生和起步阶段(1982-1987年底)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主要国家先后抛弃了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利率波动剧烈,股票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股票投资者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实现资产保值的金融工具。股指期货正是适应了这种避险需求而产生。
1982年2月24日,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KCBT)率先推出价值线指数期货合约,广受市场欢迎,自此各种类型的股指期货品种在美国和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上迅速涌现。1982年4月2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同年5月6日,纽约期货交易所推出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期货合约;1983年8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推出主要市场指数期货合约。
股指期货在美国迅速取得了成功,其示范效应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股指期货交易的关注并 陆续推出。1983年2月,悉尼期货交易所(SFE)推出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普通股价指数(ASE)期货交易;1984年1月,多伦多期货交易所(TFE)推出多伦多证券交易所300股价指数(TSE300)期货交易;1984年5月,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了FTSE100股价指数期货交易;1986年5月,香港期货交易所推出恒生指数期货交易;1986年9月,新加坡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日经225股指期货交易;1988年9月,大阪证券交易所推出国内日经225股价指数期货交易。股指期货交易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
2.股指期货的低迷阶段(1987年底-1990)
1987年10月19日,华尔街股市大崩溃,道琼斯指数暴跌508点,下跌近25%,引发全球股灾。1988年Brady委员会报告提出了瀑布理论,指出股指期货的组合保险和指数套利,是造成股灾的罪魁祸首。为了尽快出清所持有的资产头寸,使用组合资产保险策略的机构往往在期货市场上大量抛售股指期货合约。大量抛售行为导致,股指期货合约价格明显低于现货市场对应的“蓝子股票”价格,从而指数套利者利用期现之间的基差进行指数套利,即买进股指期货合约并卖出相应股票,由此期货市场的价格下跌导致现货市场的价格下跌,并进一步引发恶性循环。
1987年股灾导致美国的股指期货、期权受到较大冲击,交易量大大减少。此后,学术界的研究表明,股指期货并非是导致1987年股灾的罪魁祸首。尽管如此,为防范股票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各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均采取了多项限制措施,如采用“断路器”、限制程式交易、每日价格限制等。随着市场对股指期货功能认识的统一与规则的完善,股指期货在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繁荣局面。
3.股指期货的迅速发展阶段(1990-)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主要股票市场的繁荣,以及机构投资者数量的迅猛增长,投资者利用股指期货进行风险对冲和套利的需求显著增加,股指期货交易规模不断增长。股指期货正成为近年来金融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产品之一。具体来看,股指期货呈现出如下发展态势:
3.1.交易量不断上升并日渐占据主导地位
2006初,美国期货业协会(FIA)发布《Annual Volume Survey》。统计显示,2005年全球期货、期权交易量达到近99亿手,其中,金融期货、期权为91.39亿手,占到91.31%。股指期货、期权的交易量达到了40.80亿手,占到了金融期货、期权交易量的44.64%,总交易量的41.21%。可见,股指期货、期权已成为交易量最大的品种,几乎占据了全球期货期权交易的主导地位。
3.2.品种不断创新和丰富
股指期货、期权的标的资产相当丰富,合约种类较多。根据相关资料,截至2004年底,在加入了国际交易所联合会(FIBV)的237家证券交易所中,在34个国家或地区有39家交易所至少有一个股指期货或股指期权品种挂牌交易,共计188个股指期货品种。股指期货品种创新层出不穷,例如,为满足中小投资者的需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推出迷你型S&P500股指期货,香港交易所(HKFE)推出迷你型恒生股指期货;CME、KCBT分别推出了以高科技类股指为标的NASDAQ100、KCBT股指期货;欧洲地区推出了以全球不同经济区指数为标的的股指期货。
股指期货、期权交易以其特殊魅力,颇受投资者欢迎。在2005年交易量居世界前10位的合约中,有3个为股指期货、期权,分别是在韩国期货交易所(KSE)上市的KOSPI 200股指期权、CME上市的S&P 500电子迷你期货,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道琼斯 Euro Stoxx50股指期货。
3.3.股指期货在新兴市场的发展更为迅速
为适应国际金融自由化、一体化浪潮,提升本国证券市场的竞争力,许多新兴证券市场陆续推出了股指期货。在亚洲,韩国于1996年6月开设了KOPSI200股指期货;台北国际金融交易所于1998年7月推出了台证综合股价指数期货。在欧洲,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转轨经济国家均已开设了股指期货交易。南美的巴西、智利等国也成功地推出了各自的股指期货合约。
股指期货在新兴市场推出后取得了巨大成功。2005年全球交易量增长最快的10个合约中,有5个是来自于股指期货、期权,分别是CME的电子迷你S&P 500股指期货、台湾期货交易所(TAIFEX)的台证股指期权、以色列TASE的TA-25指数期权、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的S&P CNX Nifty指数期货、CBOT的S&P500指数期权以及CBOE的道琼斯Euro Stoxx50指数期权,其中亚洲占据五席中的三席。

